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后,教师真的会被取代吗

计算机专业 2019-12-18 155 0

  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后,教师真的会被取代吗

  人类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有关人工智能的预言、讨论铺天盖地,催生众多不同的视角和声音,但有一点却是共识: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替代,包括翻译、律师、护士、程序员、记者、作家,以及绝大部分体力劳动……

  在这份长长的“黑名单”里,教师的地位晦暗不明,是否会从人类社会的职业榜中消逝,尚未形成定论。不管怎样,人工智能与教师的相遇已经不可避免。在此前提下,一个重大问题跃然而出,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究竟会发生什么?

  首要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

  教师如何才能拥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这需要先洞悉人工智能将为“学校”、为“学生的学习”、为“课程与教学”等带来了什么变化,以这些变化为前提和依据,再来聚焦教师是否能够在这些变化面前有所作为,以及如何作为。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学习目标上,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普遍目标。它的重点不再是习得为将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而是拥有合理的价值观、强大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根基性前提。

  其次是特殊目标,它与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有关,是真正的“学以为己”。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不只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化知识体系。

  在学习资源上,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来源与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与课堂。学生会使用S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能寻找学习资源,也不再拘泥于制度化、固定化的“课堂时间”。

  人工智能时代,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于课程与教学而言,各种课程资源和课程定制的丰富性、专业性,已无须学校和教师过多参与,课程外包或订购逐渐成为主流。课堂教学的“人工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例如,除了白板之外,未来的显示屏可能大到覆盖整面墙壁,可以操纵显示几乎任何课堂需要的内容。智能屏幕成为现代黑板,智能课桌成为现代课桌的升级版本,教师可以随时插入并控制屏幕与课桌。这些联网的平板提供了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在线资源并实现“课堂在场”。

  这样的课堂,是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课堂的穿梭转换,学生在线上通过网络社群、创客空间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线下集中时进行分享、交流、讨论、练习、创造等活动。

  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会更加趋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它是介于“碎片化学习”与“学校内系统学习”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解决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而不只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在此过程中,通过平时碎片式的“零存”,最终实现系统性的“整取”,将碎片化知识按照个人的需要逐步建构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更加精细、精准地了解学生特点、个性和需要。例如,教师运用一个软件大致可以知道哪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学生会了,什么还不会;利用英语语音分析智能软件,学生跟随软件讲一句,软件马上一点一滴地帮助教师指出学生的发音问题在哪里、怎么改?又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教师知晓哪些学生在听“我”讲话,或在走神,或在睡觉,甚至可以通过脑电图了解学生课堂上的思维走势和情感波动……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不会改变?

  到此为止,已经无须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做过多描述,现在最紧迫的问题依旧是:既然如此,教师怎么办?什么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什么无法被替代?教师需要做出什么改变才可能适应这个变化,并掌握主导权,重新置于时代的潮头。

  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需要大量信息资料搜集、数据积淀和分析的事情(如把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汇聚到机器里,计算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最佳路径),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如学生的个性特质、个性需求,学生的学习难点、障碍点等)。这些事情被替代,是对教师的解放。当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的时候,何乐不为?

  什么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决定教师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能,是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需要,是贯穿其中不变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回答“人工智能时代什么将发生改变”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出另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来了,什么不会改变?这个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就围绕着这些不变的东西“教书育人”。

  首先,不变的是教育本身。人类始终需要教育,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使用始终也离不开教育。既如此,“教育在”则“学生在”,“学生在”则“教师在”。

  其次,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教育是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为叶澜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变革与发展的。不论何种时代的教育,概莫能外,任何人工智能都不能改变这一真谛。

  再次,不变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不会自动发生,也不能只凭自学养成,学生的成长始终需要“教师”这样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这些角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需要承担的角色。他们是陪伴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险滩和荆棘中前行的人,是通过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给予学生打破旧知识、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从而是引导、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获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强和自由能力的人。

  其实,除了以上的三点,教育不会变的内容还有这些:教育不等于简单的“学知识”,教育更要立德树人,要注重对人品德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以及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体验一切作为“人”的感受,比如自信、沟通、提问、分享等等,而这都是人工智能不可完成的。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三大本领,即“爱商”“数商”“信商”,才能成为依然被学生需要的人。

  “爱商”与价值观、情感实践相关。这是人工智能无法给予学生的。教师首先应是仁爱之人,具备“爱的能力”。教师能够精准把握、了解、洞察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细致入微的个性化关怀、呵护、尊重,因而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了编程、编码、算法的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度、生命的温暖和仁爱的力量,进而学会相互传递温暖和仁爱。

  “数商”与大数据相关。人工智能时代脱胎于大数据时代,两者相伴相随。数据是人工智能赖以运行的基础。人工智能进课堂,首先意味着大数据进课堂,包括学生预习的数据、作业数据、复习数据(如错题集、收藏集等复习资料数据)、试卷数据等。大数据会帮助教师判断什么内容是学生感兴趣和需要的,什么内容可能面临困难和障碍,什么时间节点上出现何种转折和变化,以及接下来教师的教学应该走到哪里去?“数商”与当下倡导的“数字化胜任力”有关,表现为对数据的敏感与热情,对数据的搜集、整合、分析、利用和生成的能力,更体现为创造新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是将数据转换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能力。这将是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新基本功。大数据时代的“教书匠”及其内含的工匠精神,由此将被赋予新的核心内涵,即“数据精神”。

  “信商”与信息时代相关。除了数据之外,人工智能时代每日涌现的信息,尤其是各种教育教学信息,将更加势如潮水,滔滔不绝……面对这些信息,教师同样需要具备“信息化胜任力”,具体涉及如何检索、辨析、判断、提炼、整合、利用和生成各种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师在信息潮面前失去方向、丧失自我,才能实现庄子所言的“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让教师成为主导信息的人,而不是被信息主宰的人。

  教师要拥有高超的“爱商”“数商”和“信商”,根底在于持续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移动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信息技术媒介与工具的能力。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就泯然于众生之中…

  人工智能专业前景如何?http://www.99zihua.cn

  极其好。如果说计算机专业是上个时代的老大,那么人工智能专业就是下个时代的龙头。因为:

  1. 大数据、芯片计算能力、5G网络的发展使得AI人工智能得以高速发展。目前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工业制造等很多领域,人工智能都在快速突破。例如预计5-10年后,美国有50%的车辆将是无人驾驶。

  2. 真正的人工智能公司发展潜力很大, 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如人工智能芯片公司“深鉴科技”,由四名清华高手仅仅创立2年后被收购,收购价3-4亿美元。当然,该专业的工资也很高,真正的人工智能岗位年薪百万比较容易。

  人工智能专业的要求高么?

  很高。该专业的前景有多好,对应的专业要求就有多高。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数学建模的结合,该专业要求有极其好的数学逻辑能力,能把该专业真正学明白的估计没多少人。 例如给你1万张手机自拍人脸照片,让你通过编程,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识别出照片中哪些人脸是高兴的表情。你需要把照片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数据,例如不同格式不同尺寸的图片如何统一处理;你需要搭建模型来判断数据有什么规律是表示高兴,例如计算嘴角的弧度、眉头的皱纹等等,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人种的脸部特点;模型要经过大量训练来优化,这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例如几十台服务器),需要设计优秀的程序来保证训练过程尽量减少计算机的消耗以及减少计算时间(如并行计算)。

  因此,基本是绝对的数学学霸可以真正搞定该专业。


http://m.99zihua.cn/a/3864.html 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后,教师真的会被取代吗 计算机专业

联系方式

客服QQ: 1067845683
客服电话: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如果您还不明白,欢迎关注右侧二维码了解更多。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评论

标签列表

Processed in 0.612360 Second , 51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