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正确引导

初中生 2020-04-02 109 0

  初中生如何正确引导

  二、三种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1、应该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臵,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2、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3、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三、三种学习境界

  1、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2、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如饥似渴,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3、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初中生可以直接上大学吗 http://www.99zihua.cn

  现在的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15岁之间,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对于如此小的年龄的学生来说,上大学应该是很久远的事情,但根据一些大学公布的招生计划可以知道,初中生也是可以上大学的,只是上大学的途径、学历程度不同罢了。

  初中生可以报考计划外招生院校

  据育路高校招生老师了解到,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成教类大学专业,一般以技能型专业为主,比如学前教育专业、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等,这些专业大多数年满14周岁的初中生(一般指初中毕业生)就可以报考,采取预科制,总体需要在校学习3+1年时间,第一年属于预科,主要学习一些基础文化知识,最终取得成考或网络教育大专、本科学历。

  初中生可以报考五年一贯制大专班

  针对初中中考时分流问题,很多高职类院校开设了五年一贯制大专班,也是针对的初中毕业生,只要初中毕业成绩达到院校录取分数线就可以被录取。五年一贯制大专专业也是以技能型为主,以上说的计划外院校的专业基本都涵盖在内。五年一贯制也称作五年制高职教育,前三年属于中专高中阶段的教育,后两年才是大专知识教育,最终符合毕业条件的考生会颁发全国认证的印有五年一贯制字样的大专文凭证书。

  对于以上两种上大学的方式,第一种学费较贵,据了解四年下来大概在12万-15万人民币左右,但属于校企合作办学,就业有保障;第二种属于正常上大学,符合条件的有费用优惠甚至是减免学费的政策,五年学习费用大概在3-6万左右,但学生毕业需要自己找工作,学校只负责牵线搭桥找单位。

  综合比较就看学生愿意报考哪种院校,每种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http://m.99zihua.cn/a/4227.html 初中生如何正确引导 初中生

联系方式

客服QQ: 1067845683
客服电话: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如果您还不明白,欢迎关注右侧二维码了解更多。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评论

Processed in 0.591177 Second , 50 querys.